在201819赛季的西甲联赛中,发生了一起引人注目的假球事件。据《世界体育报》报道,巴拉多利德俱乐部有7名球员涉嫌被他人收买,在最后一轮比赛中故意输给瓦伦西亚。警方截获的电话录音显示,前西甲球员劳尔·布拉沃和卡洛斯·阿兰达参与了这次假球事件,并已被逮捕。
在这场比赛中,瓦伦西亚确实以2:0战胜了巴拉多利德,并且在上下半场各进一球。警方目前并没有发现瓦伦西亚涉案的证据,案件更多的涉及到巴拉多利德俱乐部。
此次假球事件不仅揭示了球员和教练为了私利而放弃职业道德的问题,也严重违背了体育精神,伤害了无数热爱足球的球迷足球迷们,你们有没有想过,那些激情四溢的西甲联赛背后,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没错,我说的就是那些让人瞠目结舌的假球事件。今天,就让我带你一探究竟,揭开西甲联赛假球的神秘面纱。
说到假球,不得不提的就是“协议球”。这种球,其实就是一个大写的“假”字。它起源于欧洲,后来经过东南亚、马来西亚等地,最终在广东地区发扬光大。所谓的“协议球”,就是通过中间人买通球员,操控比赛结果。
一般来说,他们会买通六个中后卫、一个守门员,因为这些位置在场上最能控制比赛。再通过中间人将“协议球”卖到亚洲,价格根据联赛等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国内,一般就是188系统开放的就叫皇冠球,价格在20万-50万;非皇冠球一般只认365跟沙巴等系统。
为什么选择小比赛呢?因为小比赛的热度低,容易操控。比如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国家的球队,工资极低,国外的中间人通过关系认识这些球员,给他们一定的工钱,然后再通过中间人卖到其他地区,中间的差价就是利润。
其实,假球现象并不只存在于小联赛,西甲联赛也难逃其魔爪。比如,曾经有一支名为埃尔登斯的球队,就因为涉嫌假球事件而名声大噪。
埃尔登斯是一支来自巴伦西亚大区的球队,他们从未出现在西甲联赛中,最好成绩是七次在西乙联赛征战。2016/2017赛季,埃尔登斯在一场比赛中0-12输给巴塞罗那B队,球队主席David Aguilar指责主教练Filippo Vito di Pierro和总经理Nobile Capuani唆使球员打假球。赛后,埃尔登斯终止了和意大利投资集团Capuani的合同,包括总经理、主帅和四名球员被逮捕,埃尔登斯还和十二名球员解约。
虽然埃尔登斯在2021年夏天被当地商人佩雷斯收购,开始走上复兴之路,但在本赛季的西甲联赛中表现不佳,排名倒数第三。而巴伦西亚,作为西甲的传统强队,也曾在比赛中出现“无心恋战”的情况。
近年来,中国足协对假球现象进行了严厉打击。比如,今年足协公布了第一批行业内的处罚名单,包括孙准浩、郭田雨等人被终身禁足。第二批禁足名单也将于近期公布。
打击假球并非易事。一方面,假球现象涉及面广,涉及人员众多;另一方面,一些球员和俱乐部为了利益,不惜铤而走险。因此,打击假球,任重道远。
为了还足球一个清白,中国足协必须加大打击力度,让那些以身试法的人付出代价。同时,也要加强球员和俱乐部的道德教育,让他们明白,足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信仰。
足球,是一项充满激情和热血的运动。假球现象却让这项运动蒙上了一层阴影。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打击假球,为足球的纯洁性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更加精彩的比赛,感受到足球带来的快乐。